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党委的政治机关,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坚定政治方向、把握时代动向、抵御不良倾向,将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和服务于全区大局,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始终坚定政治“方向”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性是机构编制工作者最本质的“色彩”。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谋划部门工作,科学运用职能、机构、编制的调节作用,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最优化;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从不同的利益主体考虑,科学合理地对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整。要始终坚持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相继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和问责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区委编办严格执行各类上位法规,切实让机构编制工作长牙齿,从根本上为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中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武陵创造良好机构编制环境。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新一轮改革精神与武陵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积极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收集信息,做到全面、客观地对机构设置、编制配置等准确作出判断和评价;提前理清思路、做好谋划,着眼增强改革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待省、市层面的改革文件出台后,加快推进步伐,迅速对接完成各项机构改革任务目标。
二、扛牢政治责任,牢牢把握时代“动向”
机构编制工作者须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推进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前行。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努力实现工作重心由微观事务处理向宏观层面指导的转变,跳出就事论事被动办事的格局,把精力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中心超前思维,从而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综合优质服务。要把握服务民生的大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切实关注民生,从社会反映、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入手,深入调研,通过合理布局机构设置、明确界定职能职责、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创新运行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更高需求,将保民生、顺民意、谋民利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要把握调查研究的大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背后都同管理体制机制相关,要找准切入点,加大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研究和改革力度,助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机构编制工作者能力素质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事业需要。注重在调查研究中,以重要机构改革等为契机,让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多接“烫手山芋”,多当“热锅蚂蚁”,多在关键吃劲的岗位上经受锤炼、摔打,在复杂问题和具体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拓展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
三、筑牢政治忠诚,切实抵御不良“倾向”
实践证明,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既要讲政治、讲原则、讲导向,又要讲科学、讲方法、讲程序;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防止和克服不良倾向。要抵御机构编制管理被动滞后的倾向。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主动出击,切实做到根据职能的需要适时考虑机构编制增加、核减或注销的问题,按照事权的变化着力解决及时跟进的问题,牢固树立机构编制管理整体“一盘棋”的思想,决不能再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事。要坚决克服机构编制管理随意性的倾向。认真调研,综合分析,充分评估,科学制定机构编制分类管理的相应标准,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要抵御机构编制管理难以统筹的倾向。人社、财政、纪检等部门在人员聘用、工资管理、监督检查结果处置等方面存在协调不到位、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造成编制“吃空饷”现象难以杜绝,发现问题也很难处理到位。要进一步明晰工作程序,强化集体决策,建立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机构编制工作的整体统一,切实激发机构编制工作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