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详细内容

读史承先志 乘势谱新篇

来源:汉寿县委编办      发布时间:2023-06-15 17:11:39    浏览次数:    【字体:

唯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方识奋进之重;唯有激荡起奋进的年代,始育伟大思想。建党伊始,至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伟大崛起,中国共产党已历经百年辉煌。当下,于华夏史册书写浓墨重痕,掀开了新时代新的篇章。

我是去年来到编办的,在此之前,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并不多。记得刚到编办时,我拿到的第一本书便是《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鲜红的封面上烙印着13个金色的大字。领导对我说,“机构编制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它始终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本书虽然看起来仅有数十页,却承载着四代编制人的艰苦奋斗和探索。”起初,我并不理解这句话蕴涵的深意,直到在编办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明晰起来。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从党的一大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临时领导机构开始,机构编制工作就已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百年,始终与党的命运同休共戚、荣辱相随。从建党初期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到土地革命时期党政军领导机关部门设置的逐步完善,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精兵简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机构编制调整,从改革开放后的历次机构改革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统筹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已从最初的蹒跚学步逐渐长大成人,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正是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标志性成果。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每当回想起机构编制工作的奋斗历程时,我都会深受震撼。无论是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创造性提出,还是苏维埃政权“议行合一”制度的突破性建立,无一不是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倘若没有上一辈编制人燃起的星星之火,又何谈现如今的燎原之势。在这21世纪新时期的历史起点上,老一辈编制人的精神之火,俨然成为激励我们奋斗前行的一盏指路明灯,点燃着我们的使命与担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走在先辈们铺好的平坦大道上,便能汲取一往无前的动力和勇气。

还记得去年的夏天,尚未等我熟悉业务,便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时又恰逢疫情,除却日常的机构编制工作外,还兼顾着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对于刚入编办的我而言,就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些许埋怨、气馁的念头因此油然而生。不过好在单位的同事们在忙碌之余,抽出时间对我悉心指导,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节奏。那时的我,眼光应该是过于短浅了,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无比的羞愧感依旧萦绕在我心头。有多少个夜晚,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又有多少个凌晨,他们仍在挑灯看文件、拟方案。我并不理解这种看似疯狂的做法,但是后来,当拟订的文件、方案顺利通过并实施,从他们脸上流露出那卸下重负般轻松的笑容后,我才突然明白,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初心和勇于担当“舍小家、顾大家”的编制人使命。

这种初心使命是由来已久的。1957年,汉寿县编制委员会成立,编办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设立伊始,便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重任。当时的汉寿百废待兴,在人员方面和机构调整的需求更甚以往,要知道,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政府宽裕的财政予以支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的编制人还是一如既往、不烦不燥、不打折扣地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机构编制需求。纵使时光飞逝,时期不同、规模不同、人员不同,但这种砥砺初心仍旧未变、代代相承。

在新的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诚然,这个任务是艰巨的。相较于老一辈的机构编制工作而言,无所谓简单、困难,不同任务要求、不同时代背景下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纵使时代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我们共同的目标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着数代编制人持之以恒、我将无我的伟大初心,全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谱写新时代机构编制华丽篇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