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工作>事业单位登记>年度报告公示> 详细内容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年度报告书(2020年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3 10:27:10    浏览次数:    【字体: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4307006828248822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0  年度)

 

 

 

 

 

 

单 位 名 称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宗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业务范围:视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及康复训练、视力残疾少年升学教育及职业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及康复训练、听力残疾少年升学教育及职业教育;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及康复训练。

    

常德市武陵区城东敖家路13号

法定代表人

龙明忠

开办资金

11968(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财政补助(全额))

举办单位

常德市教育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074

12341

网上名称

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公益

从业人数

113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0年是常德特校课程改革的攻坚之年,是“线上送教”的丰收之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提升之年,全校百余名教师克服疫情困难,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家长满意外界好评。 一、党建强基。全面贯彻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抓中坚、抓骨干、抓党员培养教育。全年共开展党员专题学习教育8次,共开展志愿服务10次,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常党员先后到社区、到敬老院、到街道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给老人、环卫工人赠送口罩等物资;“爱耳日”当天党员教师到甘露寺小学开展爱耳、护耳宣传活动;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进行“学习强国”知识测试,举办张桂梅优秀事迹专题学习会,召开先进事迹分享报告会, 掀起学习好榜样、争先创优的热潮。今年共发展三名青年党员教师,严格按照纪实手册,从确定为积极分子起,全程参与党组织生活,确保党员质量。 二、课改做实。疫情期间,华中师大雷江华教授对我校课改工作进行线上指导7次。下半年,来校实地指导3次。听课42节,专题研讨4次,公开讲座6次。目前,学制分段、学科分领域、包班坐班管理制的课改框架基本建立,课程目标校本化分解基本完成,横纵向课程体系基本形成,班级课程逐渐成熟,教学资源中心日益丰富,课程评估正逐步推进。 三、师培出优。我校作为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年共组织区县市四所特校开展8次培训,累计参训人员481人次。今年,共选派45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8项,如:到昆明特校、杨凌子特校跟班学习。每周二、三、四放学后开展一个小时教研活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共开展线上教研80余次;益智教育、听障教育累计线上送教100多课时,益智部义务段摸索出家校合作新渠道,利用微视频、微课堂、教学反转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有了新突破。 四、德育创新。在课改背景下,分段主题活动异彩纷呈,益智低段开展跳蚤市场,家长、师生共同参与,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售卖交易,将书本知识实践化;益智部中段师生、家长齐聚体艺楼,通过唱红歌、绘蓝图、添色彩、拍合照等活动,迎国庆、庆中秋;益智部高段开展“历史人物我来说”系列活动,各班通过演一演、讲一讲等形式,互相分享历史名人。学前部举办第二届亲子自制玩教具大赛,共产生作品32件,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康复见效。今年,我校承担“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学生31人,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个训,每周开展3次家庭康复培训。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有12人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4人进入普通学校或者幼儿园随班就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训练、校外实习,预计实现12名职教学生到洗车行就业。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参加三类省级论文大赛篇目达42篇;由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教育技术论文及教学案例大赛有2人获一等奖;在第十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中有1人次获一等奖;聋人教师王丹娣参加的2020年度常德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竞赛并荣获二等奖。3人在常德市中小学生绘画、摄影作品比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1人被评为常德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工作者。在常德市2020年中小学校师生书法大赛中,我校6名学生荣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名学生荣获市级“新时代好少年”称号;8名同学荣获市级中小学生绘画、摄影比赛奖项;我校被评为湖南省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三星级机构。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