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编制资源供需矛盾,临澧县委编办紧紧围绕县委决策部署,借势专项领域管理规范,积极盘活优化有限的编制资源,不断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一、打好专项行动主动仗,进一步夯实使用根基。一是做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针对人编岗不符问题,严格按县委任免文件将编制异动到位,确保人编岗相一致;规范教育、卫健系统人员交流手续,将事后备案调整为事前审批;对县城管执法局使用的专项编制置换成行政编制和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对相对超编的10家行政机关和7家事业单位,结合县乡两级换届,合理使用空余职数、用活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空余编制调剂等措施,解决相对超编问题。二是开展行政编制超编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底,通过自然减员、周转编制调剂等措施,全县5家超编党政群机关全面完成了整改。同时,举一反三,对超编的3家事业单位一并纳入整改范围,采取同类性质编制总量内调剂办法,完成了整改任务。目前,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均在编内运行,终结了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长期超编运行的历史。 三是整治教职工编制挤占挪用。在上级两次上收415名教职工编制的情况下,将派至民办机构支教的8名骨干教师调回公办学校,收回了核达给县杨岗特殊教育学校的30名教职工编制,将借调至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工作的21名教师退回原校执教,将全部编制资源全部投入到教师队伍的补充壮大。
二、打好清理规范攻坚仗,进一步筑牢使用防线。一是彻查在编不在岗。对2022年清理发现的6家单位33名在编不在岗人员,以县委编委名义对6家单位下发交办函责令限期整改,压实部门单位责任,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协商会,督促各主管部门通过电话提醒、上门督办、媒体曝光、刊发限期返岗公告等方式跟踪督办。通过层层加压,目前已有 12人办理辞职下编手续。通过整顿在编不在岗乱象,共收缴“吃空饷”资金45.77万元,有望收回沉淀编制25名以上。二是严控编外员额。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领域、形式、年限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核实,对不合规用工进行清理清退,以县委编委名义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外人员处理办法》,分单位核达了控制员额,规范了编外人员的岗位设置、管理部门、审批流程、录用程序、经费保障、管理方式,切实加强了各环节监管,全县编外用工清退600多名,有效激发了在编在岗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三是重治混岗问题。以县委编委名义下发清理规范通知,责令混岗到机关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原则上限期归位,归位导致机关暂时无法运转的,由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混岗人员名册,明确整改消化时限,实行挂号管理。全面核查机关单位股级职数,122名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在机关担任机关股室负责人的全部免职,立即整改,同时,机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担任下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彻底理顺主管部门与其下属事业单位编制人事关系。
三、打好创新保障持久仗,进一步激活使用动能。一是编制回收常态推进。对职能弱化萎缩的单位,在编制员额达到合理下限前实行“退三补一”,空余编制予以收回;对职能消失但因稳定需要不宜简单撤并的单位,实行“人员出一减一、编制空一收一”管理;对长期空编单位的沉淀编制一律收回。编制跨部门、跨行业统筹已经常态化,结合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等在编制空缺调剂已经成为编办日常业务的一部分。近三年来,编委会议研究大范围的编制回收工作,达到了每年一次,回收各级各类编制296名。二是人才编制池坐标定位。按照“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原则,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县委编办为人才“编制池”管理员,负责引进人才编制的预留、调配、管理等工作。建立“人才编制池”档案,使用“编制池”编制的人才调离后,编制予以收回;用人单位编制出现空缺,按照使用“编制池”编制数量收回空编至“编制池”,确保人才“编制池”的“源头”永不枯竭,有效解决了“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三是备案制编制助攻突围。为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编制不足、人才不足“两个缺口”,探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医疗紧缺人才备案制编制管理,缓解县直医院专技人才不足和不稳定问题,共核定两家医院备案制编制805名,根据工作需要分期分批使用,目前,已使用163名,储备各类医疗卫生人才15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