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区县动态> 详细内容

常德市武陵区委编办“三化三提”实行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2 19:03:22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委编办紧跟数字化改革新形势,借鉴大数据管理理念和模式,运用“三化三提”方法,探索实行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大力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提质增效。

一、工作流程图示化,提高规范度。针对机构编制工作原则性强、程序要求高的特点,创新引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理念,以工作流程图为牵引,实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一是精心绘好图。采取一个业务一张图、一类情况一条线、一个环节一个框的方式,严格对照“一条例四办法一规则”等法规制度,拟订机构编制调整、人员出入编、“三同”人员划转、事业单位登记等9个业务事项,认真梳理办事程序,合理优化步骤手续,细致绘制流程框架,形成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内容优化、一目了然的工作导图。二是联动改好图。以绘制流程图为契机,主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对流程中涉及部门间衔接的工作环节进行研究协商,着重清除以往存在的责任模糊带、对接障碍区、信息堵塞点,争取共识、达成一致、形成机制,促使工作更加顺畅高效。三是自觉用好图。全体编办人员自觉把流程图当作开展工作的说明书、指南针,贴在桌面上、立在座位旁、存在电脑中,办理业务时看一看,遇到疑问时对一对,来人询问时讲一讲,大家都感到出错和返工更少了,基层办事人员也更满意了;同时,坚持把流程图串讲列入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各单位培养机构编制业务明白人。

二、管理台账集成化,提高实效度。立足现有条件,挖掘网络资源,按照分门别类、数据整合、逻辑关联和功能拓展的原则,将机构编制主要基础性工作成系统立项建档、跟踪式动态管理,实现了在人、财、物力有限投入下的工作成效最大化。一是建立“一库六台账”。把近40年来全区有关机构编制调整非涉密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存档,完善机构名册、领导职数、周转编制、问题整改、单位沿革和数据动态“六类台账”,打造系统完善的机构编制档案数据库,实现机构编制现实状况和管理过程的电子化、数据化、可视化。二是坚持“一更三留痕”。指定专人负责机构编制档案数据库管理,及时更新录入数据和文件,并与机构编制综合管理平台每周一核对、每月一盘点;对机构总数、编制总数、待分配编制数等重要数据信息建立增减详情记录表,做到随变化、随登记、随核对,实现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缘由、过程和结果的步步留痕,破解机构编制状态及统计信息历史回溯难题。三是构筑“一键三直达”。灵活运用办公软件强大功能,将机构编制数据总表、各单位分表以及变化调整依据文件扫描件建立链接,通过鼠标左键点击即可实现机构编制情况一点即开、一键触底、一览无遗。四是确保“一档两同步”。逐个单位建立机构编制电子、纸质“双档案”,配置可移动式档案柜建成标准化档案室,将机构编制事项调整文件扫描入库的同时存入档案盒,保持电子、纸质档案同步更新存档。

三是数据分析常态化,提高贡献度。坚持学以致用、认真贯彻,建立数据辅助决策和预警机制,促进了管编用编的科学化、治理基层的精准化、服务群众的高效化。一是强化数据素养。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全体干部机构编制“数据化”管理意识,通过参与机构编制核查与巡察等重点任务,撰写数据式分析报告,不断增强利用数字赋能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为机构编制管理融入数字化改革奠定队伍基础。二是深挖数据潜能。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和档案数据库,深入挖掘基础数据价值,对各单位超缺编情况、人员年龄、文化结构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完善在编人员台账,以数据为支撑,以图表为载体,为领导决策和合理发挥编制资源效用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参考,推动机构编制决策由主观经验判断向客观数据分析转变。三是依托数据预警。基于实名制系统对各单位编制总量及余量进行分析测算,对超编、超职数等问题提前预警、重点监控,督促尽快消化超编,不予批准使用编制,严守用编进人和规范管理红线。 去年以来,依据机构编制数据体系撰写乡镇街道人员结构、军转安置情况等高质量专题分析报告6篇,提出意见建议10余条,针对选人调动可能带来编制方面问题提前预警20多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