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门县委编办紧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围绕体制机制调整、编制资源配置、人才队伍保障等方面,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乡村振兴“石门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坚持统筹协调,着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建立指挥联动机制。为确保各项重、难点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成立了石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及分指挥部,涉及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低收入人口保障、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13个重要领域,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每个分指挥部由一名县委常委任指挥长,牵头职能部门“一把手”任办公室主任,其他职能部门为责任单位,形成县委集中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及时调整优化农业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的机构职能,将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更名为县乡村振兴局,仍为政府工作部门,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将各乡镇(街道)脱贫攻坚办公室同步更名为乡村振兴办公室,理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三是建立督导考评机制。将乡村振兴纳入对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乡村振兴日常工作落实情况由县乡村振兴局负责考核,必要时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组织专项督导。成立县驻村办,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在县委组织部办公,具体负责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和驻村帮扶工作督导考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履职情况由驻村办和驻在乡镇实行单列考核,工作队员年终评先评优指标单独核定,既强化了工作责任,又激发了驻村工作的积极性。
二、坚持重点倾斜,着力强化编制资源保障。一是足额配置保障刚需。坚持足额科学配置,优先保证乡村振兴的编制刚性需求。2019年来,为县乡村振兴局增加事业编制6名,调剂使用行政周转编制1名;为林业、科技、商务等涉及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部门增加编制23名;为教育、医疗卫生、残联等民生部门增加编制505名。二是统筹调整满足急需。建立乡镇行政周转编制和人才编制池,调剂行政编制82名、事业编制405名,实行专编专用、专账管理、动态调整、统筹使用,专门用于乡镇引进急需专业人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三是资源下沉补充必需。积极推动全县公开招录(聘)计划向乡村振兴一线下沉,政策性人员安置划转向乡镇下沉,对乡镇人员需求做到有编即补、应补尽补。2019年来,全县共审批乡镇公开招录(聘)计划508名,安置到乡镇工作退伍士兵等人员59人。
三、坚持工作创新,着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一是拓宽渠道引才。针对石门作为山区大县,大部分乡镇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实际,通过适度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等措施,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边远乡镇人员的招录(聘)力度。2019年以来,全县通过实行艰苦边远政策,招录(聘)乡镇干部181人。不断加大农村定向大学生公费培养力度,积极为乡村振兴引进紧缺实用专业人才,2019年以来,共审批申报乡镇农、林、水等特岗人员高校定向培养计划59名、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887名、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120名。二是科学合理用才。针对乡镇人员调整受限的问题,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鼓励乡镇自主调配本单位事业编制人员,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合理调配,破解编岗不一的矛盾。认真落实省委“1+5”文件精神,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大胆选任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019年来,通过“五方面人员”比选,提拔24名在脱贫攻坚岗位锻炼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正向激励留才。着力化解乡镇岗位受限的瓶颈,推动乡镇统筹使用岗位职数,在事业单位统一设置岗位上适度倾斜,将事业编制全部纳入岗位设置基数,畅通了职级晋升渠道,让基层事业编制人员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进一步加大面向长期服务基层优秀群体的招录(聘)力度,通过为其解决编制身份,充分调动了本土人才的积极性,2019年来,全县共面向村干部、党建联络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专职辅警等公开招录(聘)88人,既补充了基层工作力量,又保证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