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近来年,鼎城区委编办作为机构改革的“主力军”和“施工队”,统筹谋划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以促进“三农”工作持续发展为中心,通过理顺职能职责、优化机构设置、盘活编制资源等方式,助力基层农业发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赋权添能。
理顺权责关系,凝心聚力。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事关基层农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乡镇(街道)规模实施分类管理,聚焦乡镇(街道)主责主业和反映比较集中的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方面,通过建立县乡权责清单、赋权目录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全面取消非必要的“一票否决”事项等措施,赋权乡镇(街道)高频率、易发现、易处置和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承接的事项,充分赋权给基层。持续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将权责事项及相关资源“清单式”下放,着力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盘活编制资源,激发活力。为有效推动“人才强区、产业强区”战略,鼎城区委编委制定出台《常德市鼎城区行政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办法(试行)》,推进人员下沉、编制统筹,破除“一核定终身”的思想藩篱。通过推进镇街之间、镇街行政与事业、镇街与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统筹使用,分类建立镇街行政事业编制调剂“周转池”,对160名空编实行集中管理,实行总量管理、动态调整、高效配置,为补充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编制保障。近年来,针对我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等问题,通过“周转编制”的使用,培养“农技(畜牧)、水利、林业特岗”人员80余名,促进人员梯次补充,不断改善人员队伍结构,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优化事业单位,增添动力。随着农业改革和发展,基层农技推广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鼎城区是传统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靠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能力,鼎城区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区委编办提出“内部挖潜,优化整合”。经过实地调研,将职能职责弱化的区水稻原种场、区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调整,成立了助力科技兴农的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为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增加了10名人员编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过对农业系统的一系列调整,通过内部挖潜编制资源,以精准化集中资源保障民生事业发展,提升编制使用效率,为鼎城的“三农”工作赋权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