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省委、市委有关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今年以来,常德市委编办以县市区机构改革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凝神聚力、多措并举优化乡镇街道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聚焦内部架构优化。针对乡镇街道机构设置与基层需求不适应、结构不均衡、主职不突出等问题,开展“解剖麻雀”式座谈调研,结合县级机构改革,按分类施策、大体统一、因地制宜的思路,在乡镇街道机构限额内,统一规范设置党政办、党建办、经济发展办、平安法治和应急管理办4个内设机构,以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生态环境事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综合行政执法大队4个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允许各地在机构限额内,因地制宜选设社会事务、城市、文化、村镇建设、社区公共事务等1到2个综合服务中心。
二是聚焦晋升通道拓展。为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重点领域公共服务效能,有效拓展基层事业人员晋升通道,结合基层事业单位职责任务、人员编制规模和现实工作需要,将全市125个乡镇和5个农村街道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明确为副科级,考虑城市街道和经济发达镇职能定位,分别明确城市街道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经济发达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为副科级。
三是聚焦编制资源盘活。指导县市区结合机构改革、专项体制改革等,通过按比例精减部门单位编制、统筹调剂待分配编制、按规定置换行政编制、收回“小散弱”事业单位编制等途径,统筹行政事业编制空编“使用权”,建立编制“周转池”,实行动态调整和统筹管理。近年来,各县市区行政事业编制“周转池”规模呈逐年扩充态势,全市纳入乡镇街道周转管理编制已达9百余名。
四是聚焦充实基层队伍。定期组织开展乡镇街道行政编制核准使用情况清理,在综合论证分析基层人员补充需求、编制使用效率及财政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乡镇街道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定向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大学生乡村医生招录等途径,补齐补足编制空余,今年来,核准乡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使用计划近7百名,还将为乡镇事业单位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人员给予编制保障,确保基层一线工作力量有效充实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