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工作动态> 详细内容

武陵区以文化建设为内核驱动城市品牌内涵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3 17:04:50    浏览次数:    【字体:

武陵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在湖南及常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三优化三赋能”做法,担负文化建设新使命,探索文旅融合新机制,打造武陵特色新品牌,实现文旅经济新增长,有效提升了武陵城市的繁荣度、辨识度和赞誉度。

一、优化机构职能,为加强党委领导文化工作赋能。一是优化领导体制,在“三定”规定中明确区委宣传部统筹、指导、协调全区文化建设相关职能,明确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贯彻落实区委关于文化工作的部署要求,承担全区文化工作的规划、实施、监督等具体职责,安排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在区委宣传部设置文化文艺组(文化产业办公室)内设机构,优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职能与机构配置,下设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构建1局2馆1办1中心抓文化工作新格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基层文化工作机构设置,将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相关机构由挂牌设置改为独立设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统一由场所设置提升为机构设置,开展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质行动,确保文化工作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把加强文化领域人员编制配置作为抓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先后为区直相关单位增加编制7名,为乡镇街道相关事业单位调剂区直编制17名,通过公开招录引进文化方面人才17名,为提升武陵区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二、优化方法举措,为提升城市建设文化内涵赋能。一是创新宣介形式,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座谈会、非遗项目研讨会、非遗传承人文化沙龙、非遗创意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利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文化推广,积极协调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形成推广合力,年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交流活动20余场次。二是创新育才方法,分类健全完善区级非遗项目库和非遗人才库,统筹实施非遗“名师带徒”“骨干培训”等工程,先后组建成立了小学生曲艺弹唱基地、常德幼专委培基地、常德河街武陵区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实践基地、常德市丝弦传习所等培训机构和平台,常态化、多形式开展非遗人才培育活动,形成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老中青”人才梯队。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区文体部门根据需求“点单”,开展电影戏曲下乡进村、文化课程广泛入校等活动,持续做好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依托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常态开展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已举办8届的社区文化节入选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城市文化建设取得繁荣发展。

三、优化环境氛围,为促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赋能。大力推动特色文化与城乡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旅游景点、文化街区等文旅资源,深度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结合文化特色和市场实际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举办湖南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定期开展“520·来武陵—青春奔赴 爱在武陵”城市品牌推介系列文旅活动,全面立体展现武陵特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吸引众多游客来武陵打卡消费、投资兴业。整合丹洲乡100多处空心房、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引入“艺人新村民”,成立农宅合作社,建设形成“艺丹沅”乡村文艺部落示范片,目前,已有55户民谣艺术家、陶艺大师、美术家、雕刻艺术家等入驻“艺丹沅”,引入丹洲美术馆、养鸡场音乐孵化中心、沅水民谣社等文产项目13个,总投资超15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万元,“艺丹沅”获评首批全国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丹砂印象”入选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再加上白马湖街道文旅产品集市、长庚街道城市快闪、府坪街道汉服文化节、东江街道魅力村排等亮点频出、人声鼎沸的文化消费活动,武陵区文旅经济焕发勃勃生机、一片欣欣向荣。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