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德市委编办深入贯彻中央编办关于地方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指导意见,围绕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挖潜等三个维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盘活用好各类编制资源,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围绕服务大局,找准编制统筹切入点
主动服务省市高质量发展定位。聚焦省市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发展定位。立足职能定位,结合实情,将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为生态环保、住房保障、应急救援、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等46个市直单位强化机构编制服务,加强发展、住建、工业等职能任务重、工作量大面广部门编制保障,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主动服务人才科技战略所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人才、科技相关工作精神,调整优化了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设立市直300名人才引进专项编制周转池,66%投放到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涉及的部门单位。优化空编使用比例,对于市直事业单位自然腾空的编制,要求预留30%左右,用于人才引进和政策性安置。
主动服务人民群众关心关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教育、医疗、应急管理、政务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机构编制服务保障。按标准分配市直16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536名,保证了编制配备全面达标。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配强医院编制力量,调整优化公立医院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整合相关执法职责,组建市县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局,建立市县应急执法体制,为食品安全执法提供有力保障。整合优化了13个市直部门的政务服务热线机构和职能,推进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化。
围绕深化改革,抓好编制统筹着力点
统筹党政机构改革。在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中,该市面临新组建部门较多,且行政编制严重紧缺的困境,结合单位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情况,通过“精简一批、收回一批、置换一批”的方式方法,积极盘活各类编制资源。改革后,市本级共统筹使用132名行政编制,其中82名用于新组建的8个党政部门和市人大、市政协2个专门委员会,6名用于个别职能加强的部门,44名用于行政职能回归,有效缓解了行政编制资源供需矛盾。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眼强化公益属性,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机构精简整合,调整优化布局,有效激发事业单位生机活力。近3年来,撤并整合事业机构85个,及时收回核减各类事业编制634名,用于保障重点领域编制所需。坚持问题导向,全面细化改革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处理有关问题的原则意见和公益类别调整、财政保障方式调整、绩效工资核定、人员流动管理、控编减编等5个具体操作办法,解决制度缺失的燃眉之急,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结合农业农村、文化市场等七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现有相关领域的执法机构、职责、编制资源和人员力量,充分发挥编制使用最大效益。近年来,先后整合各类执法机构18个,整合编制597名,有效减少了机构管理层级,提升了编制使用效益,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矛盾。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推动市直相关部门,向市直有关管理区下放应急管理执法权限41项、农业执法权限36项,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在各乡镇(街道)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围绕创新挖潜,把握编制统筹关键点
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针对“有编不用、无编可用”共存的困境,打破“编制部门所有”常规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高效供给”的编制管理方式。先后探索建立人才专项编制、行政编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事业编制周转池,并出台相对应周转编制管理办法等制度,目前市直周转池已累计658名,有力保障重大任务、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改革用编。
适度推行备案管理。根据全市高等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和发展需要,适度推行高校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制度。推行市直公立医院内设机构及其领导职数“双总量”管理模式,把具体设置或分配权交给医院。结合过去三年实际开放床位平均使用率,动态调整市直公立医院空编使用计划,余额部分划入周转池调剂使用,建立了编制核定与使用适当分离机制。探索推行市属公办高校内设机构限额内备案管理模式,对其党政管理机构正、副职职数实行总量管理。
创新推行评估制度。坚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难点、梳堵点、出亮点。去年来,市县两级在181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评估试点,对职能履行、“三定”执行、工作负荷、人员优化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果与机构编制调整挂钩,解决了以往编制“一核定终身、动态调整难”的问题。经验做法还在中央编办杂志、省委编办内刊专文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