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委编办牢固树立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意识,创新“1234”工作法,激发机构编制工作新动能,为武陵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机构编制保障。
紧扣一条主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好上级部署要求和区委工作安排,以争当模范机关排头兵为目标,系统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对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任务、重大改革主动跟进、及时研究,切实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高质量发展推动在哪里,机构编制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制定学习方案,编印资料汇编,认真组织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研讨交流,积极组织全办干部积极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主题征文,充分彰显机构编制干部风采与活力。
用好两个平台,淬炼硬核干部队伍。围绕“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干事能成、迎难能上”的“四能干部”标准要求,用好用活两个平台,多专题、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学习教育,打造出一支善于研究谋划的机构编制工作尖兵。一是用好“微党课”平台。支部书记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利用“微党课”的形式,鼓励人人上台讲、全民齐参与。“微党课”主要围绕党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机构编制工作要求,以讲促学、以学促干。积极参与省委编办组织开展的机构编制理论考试,考试优秀率100%。二是用好文字写作平台。推行信息目标量化考核,责任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任务具体量化到每一名干部,做到数量上有指标、质量上有水准、时效上有要求。召开专题工作讨论会,结合干部个人工作实际,量体裁衣,进一步推动干部学习研究,争做“一支笔”“一杆枪”“一把伞”,努力成为文字写作的行家里手。
聚焦三大发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舞好党建龙头,不断完善机构职能体系、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更好的服务重点领域和民生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机构编制工作紧密结合,完善体制机制,将武陵区扶贫办更名调整为武陵区乡村振兴局。统筹下沉编制资源,根据乡镇(街道)功能定位、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管理任务等实际,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在核定的总额内统筹调配人员编制17个,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工作力量。二是服务民生领域发展。立足教育工作实际,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教育系统机构编制人员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编制资源配置,助力医疗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对卫生系统投放编制数21名,对区疾控调增编7名。三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完成了我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及绩效办体制调整,完成了机构组建挂牌、编制划转和人员转隶;针对绩效体制调整的要求,设立了机构、划转了职能。完成了市城区和郊区粮食购销管理职能调整,设立了相应内设机构,调整了人员编制。聚焦创新开放、园区建设等领域探索研究,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完善四项制度,助力机关高效顺畅。聚焦机关运行规范化、科学化、贯通化,对机关运行的制度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调整,提高机关运行质效。一是完善党建制度。修订了《武陵区委编办机关支部工作细则》,持续提升办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武陵区委编办机关党员干部日常警示提醒和批评教育制度》,不断规范和约束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行为。二是完善决策议事制度。完善武陵区编委工作规则和武陵区编办工作细则,不断提高区委编委和区委编办议事决策水平。出台《武陵区机构编制审批规程》,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三是完善工作流程。重点对机构编制调整事项、人员出入编管理、同一主管部门三同人员划转、实名制平台使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方面制订了较为详实且操作性强的流程图,充分减少无效申报,推动提升了工作效能。四是完善考核机制。立足机构编制工作业务特点设置和量化考评指标,在平时考核办法中做实党建工作考核,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杠,重点关注支部在改革发展中是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是否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党建在促进业务发展中的功能发挥,增强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