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效能,桃源编办通过日常监管、动态监管、系统监管三项举措,着力构建打造高效有序的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监管格局。
一是创新日常监管,构建标准监督体系。依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大数据,搭载“互联网+网络平台,构建数据库共享平台,时刻跟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相关要求,有序梳理业务范围,建立台账,全程跟踪,推动有关部门多方联动、衔接互动,构建事业单位管理登记工作日常监管。同时,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工作交流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QQ群,按照“最多跑一次,跑出新速度”的原则,打造线上线下一网通平台,线上完成资料审核,线下完善工作程序,免去繁琐环节,助力“一次办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符合要求的报送单位,按照标准规定,审核+核准+复核模式的“一条龙服务,压缩办理周期”,让“往返多次办证”彻底成为过去,推动实现“一次拿证”和“零跑腿”。截止今年5月份,已办理事业单位登记事项432家,其中以“不见面登记”方式办理410家,占总数的94.9%。
二是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一方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提前向事业单位发送《公示信息抽查通知书》及“事业单位公示信息自查情况表”明确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内容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职责,确保指标体系更具清晰度、现场评估更具操作性。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在深入事业单位实地检查前,事先查询掌握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编制配置、实有人员、业务开展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拓面增效。
三是强化系统监管,推动年度报告公示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办法(试行)》等规定对各事业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着重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年初数和年末数填写情况等进行审核,对报送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回,待修改完善后再重新审核。此外,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变更、注销等事项上,对申请、受理、审核、核准、发证、公示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审核把关,真正实现把监管效力转化为履职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