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态资讯>工作动态> 详细内容

把握三个着力点 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1 16:43:08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增多,新时期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过程中把握三个着力点:

一、牢牢扭住“机构编制工作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方向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做好机构编制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9年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上,就全面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六个坚持”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编办管理体制看,本轮机构改革,自上而下调整编委领导体制、编办管理体制,更加明确了机构编制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编委统一审批、编办统一承办、分级属地管理的体制。各级编委改由党委负责同志挂帅,编办由双跨机构改为党委工作机关并归口组织部管理,更加明确了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从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来看,这次机构改革健全党对市县监察、财经、外事等九个方面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宣传等党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职能,有效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健康促进等方面推行大部门制,将不占限额的法治、审计、教育等党委工作机关设在政府工作部门,有效统筹了党政机构设置,健全了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从现实需要来看,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机构编制工作是基础性、制度性工作,是上层建筑。机构编制资源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有效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就是机构编制部门最大的履职尽责、最强的工作标准。

二、牢牢守好“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这个“责任田”。机构编制部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谋划推动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在发展大局中行动,使机构职能体系和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改革导向。机构编制工作虽然不是经济工作,但却直接影响并反作用于经济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大势,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所以,机构编制工作要更加聚焦改革攻坚,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调整和优化整个体制和社会的资源要素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二要保障重点亟需。中央已将编制总量红线划定,既要做到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又要千方百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都将非常突出,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系统研究、做好政策设计,也要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机构编制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编办履职就跟进到哪里。三要激发改革活力。机构改革是否成功,归根到底就看各部门单位权责事项是否完整、准确、规范,部门履职是否缺位、越位、错位,工作运行是否顺畅、便捷、高效,市场主体活力是否激发,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激发改革活力,就是要调整优化党政机构职能职责和内设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织密责任链条,促进“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转变、“硬件重组”与“软件升级”统一,放大改革的总体效应。

三、牢牢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机构编制问题”这个“金钥匙”。机构编制资源刚性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控总量、减余量、盘存量工作,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一是既要审批也要监管。机构编制法定化是大势所趋,标准越来越健全,论证越来越严格,审批流程也越来越成熟定型。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建章立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内要做到业务部门与监督部门信息互通、同向发力,对外要充分借助党委巡察、党委督促检查、审计等监督手段,在审批中体现监管约束力,在监管下彰显审批严肃性。二是既要管理也要评估。机构编制部门从事的大多是改革的“前端工程”,与其他领域改革互为补充、互为促进,都是全面深化改革这项系统工程的组成部门。因此,要更多地考虑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准确地从纷繁复杂的表象问题中把握好时代背景、发展趋势、改革要求。中央编委印发《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后,各地积极行动,已有部分地区启动机构编制管理评估试点,今后将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申请事项、执行情况、使用效益评估全覆盖,在管理的基础上评估,在评估之后再进一步优化细化管理。三是既要“瘦身”也要“健身”。机构编制有一个需求与供给、存量与增量的问题。从目前人员编制的实际情况看,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编制在部门间、地区间、层级间存在很多壁垒,影响了使用效益,这个课题需要机构编制部门长期面对和逐步解决。一方面,要坚决落实“瘦身”要求,坚决控住机构编制总量,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底线分明,决不能陷入“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改革不能“翻烧饼”。另一方面,要努力在“健身”上下功夫,重点领域机构职能职责、编制规模,该加强的要加强,该完善的要完善,同时探索更多领域统筹使用编制资源。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