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编办积极适应机构编制工作从审批为主转向管理监督为主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利用机构编制核查结果,做实核查工作“后半篇文章”。
一、抓紧“改”,转压力成动力。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检验政治合格的“试金石”,以“钉钉子”精神强力推动问题整改。一是直面问题牵头改。针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具体原因复杂的情况,武陵区委编办成立问题整改专项小组,安排3名同志调取1988年以来60家单位近300余份资料,为室务会研究对策、督促落实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核查巡视结合改。注重分类抓,避免“一刀切”,对于简单易改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对于短期内难以整改的复杂问题,与巡视整改后期的难点问题结合整改,借势借力、集优聚力,做到核查与巡视问题整改两促进、两不误。2021年9月开展核查以来,已结合推进3类22个单位的问题整改归零,先后撤销调整12个单位,全区机构编制管理更加规范,效益提升明显。三是压实责任合力改。反复与存在问题单位沟通对接,与整改难度大的单位面对面研究解决矛盾困难,多次向区编委领导汇报进展、争取支持,最终形成措施具体、节点靠前、各方认同的问题整改方案,并向有关部门逐一下达整改督办通知书,发力拧紧问题整改责任“链条”,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合拍的抓整改工作格局。
二、注重“防”,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创新思维、主动作为,把工作想在先干在前,把隐患止于小扼于萌,坚决避免坠入“不出问题不去管、出了问题随意管、再出问题逼着管”的懒政怠政“周期律”。一是思想上设稳固防线。针对核查发现少数业务经办人对机构编制法规不熟、纪律规矩意识不强的情况,举一反三开展“三进入三融入”促学强识活动。先后召开编委会专题学习“一条例四办法一规则”、组织各单位业务骨干集中培训、发动编办干部业务宣讲,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融入业务办理、事项决策、问题整改进程。二是工作中筑联合防堤。通过此次核查,编办领导班子进一步坚持做到重大事项必开会审议,疑难问题必集智研究,脱轨出错必提醒补台,织密内防内控网络;进一步注重巩固扩大机构编制核查成果,加强与组织、财政、人社部门信息协查共享,机构编制管理总体呈现联防联控的良好趋势。三是常态化重隐患防范。探索运用“三利用三突出”法,发挥“三个平台”作用。利用机构编制综合管理平台查纠填表不规范、录入信息不及时等问题,突出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利用党委巡察查纠改革调整决策执行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等问题,突出机构编制纪律的刚性;利用市民留言和举报电话查纠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突出机构编制导向的服务性。核查结束至今,先后督促办理人员进出编手续10余次,督导更正平台错误信息30余次。
三、跟进“立”,既治标更治本。坚持举一反三、追根溯源,认真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从源头上发力铲除滋生问题的土壤。一是把破解管理矛盾的着力支点立稳。通过核查摸底把好脉、画准像,总结武陵区编制总量少、空余少,承担下放职能多、意愿进编人员多“两少两多”特点,围绕突破建设瓶颈、破解管理难题,召开全办干部会议收集“金点子”,认真筹划确定2022年度工作“四个抓手四个着力点”,重点抓好机构编制问题整改、事业单位改革调整、机构编制规范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4项工作。二是把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细标准立牢。把机构编制核查“四清两对应”固化为日常管理标准,建立机构编制档案数据库。对1957年以后全区机构编制历史沿革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存档,完善机构名册、领导职数、待分配编制、周转编制、问题整改“五个台账”,对应机构编制综合管理平台每周核对重点,确保机构编制底数时刻保持最新最准最清的状态。三是把工作提质增效的制度机制立好。建立风险研判机制,结合室务会、月例会和班子会,定期分析机构编制管理形势,对机构编制重大调整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对预案。建立同频共振机制,打造机构编制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明确机构编制组、登记管理组和事务中心之间情况调整当日告知、重要事项当面协调、资料交接当时登记三项制度,做到信息不断线、工作不断层、标准不断档。建立责任倒逼机制,对机构编制问题整改未完成的单位,原则上暂停办理有关机构编制调整事项,倒逼问题整改清零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