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机构编制管理新常态,市委编委办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切入点,以促进重点领域工作落实为落脚点,由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变,较好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助力剂、催化剂和保护剂作用。
一是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注入助力剂。为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常德市武陵区于2014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构建了“党建为统领、管理为基础、服务为龙头、自治为目标”的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涵盖全区乡镇(街道)和区直单位,将基层党建、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平安建设、校园及周边环境、民政优抚、居家养老等业务整合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各区县(市)全面推行武陵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先进模式,以此带动平安常德建设,为督促区县(市)尽快落实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建设任务,市委编委办对各地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建设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结合基础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社会综合治理信息采集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综治视联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展情况,对应支持各区县(市)社会治理指挥机构设置,以机构资源配置助推社会治理管理服务水平的调整升级。
二是为提升社区矫正监管水平提供催化剂。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手段,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尊重和保障人权、减少社会对立面、降低国家行刑成本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健全各区县(市)社会矫正监管机制,规范监管场所建设,完善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市委编委办联合市司法行政部门深入各区县(市)实地调研,按上级有关社区矫正机构建设功能要求,对已完成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且辖区所有在矫人员实行GPS实时定位监管的区县(市),相应支持其设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以机构资源配置促进社区矫正监管水平提质增效。
三是为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添加保护剂。常德市地处雪峰、武陵山脉交汇的西洞庭湖区域,涵盖有山地、丘陵、平原、湖区等多种地形地貌形态,辖区内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国家及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体制,市委编委办积极跟进、主动服务,结合各地自然资源规划建设和保护开发工作进展情况,相应配套保护机构设置。近年来,常德市先后有桃源望阳山获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汉寿竹海获批为国家森林公园,桃源沅水、安乡书院洲、津市毛里湖、鼎城鸟儿洲、石门仙阳湖、汉寿息风湖等5地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市委编委办 鲍一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