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工作动态> 详细内容

解决机构编制管理不匹配问题的路径分析

来源:市委编委办     发布时间:2017-07-19 18:05:32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中央对机构编制总量实行零增长管理,随着城区管理的重心下移,武陵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各方面机构编制需求不断增加。为切实解决机构编制供需矛盾,武陵区委编委办在深入24家单位调研基础上提出要激活机构编制管理,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率。 

一、机构编制管理不匹配的主要表现

(一)职能配置与编制配备不匹配

1.履职错位,机制不顺。调研表明,一些单位存在职能错位的情况,如区控违拆违办本为控违拆违协调机构,综合协调规划、国土、城管、街道乡镇等单位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但上级部门考核时将区控违拆违办作为考核主体,导致控违拆违办实际承担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任务,既要综合协调,又要巡察发现、受理举报、组织拆除典型案件,还要承担考核任务,其8名工作人员显然无法承担。

2.职能弱化,编制有余。调研的24家单位中,有3家单位编制相对宽余。如区农机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区农机局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相应减少。工作任务相对以前减少很多,所需编制人员也随之减少,原有编制已有较多富余。

3.职能增加,人员不足。调研的24家单位中,有三分之一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如区农经站近年增加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到3.8万户,工作量较大同时还承担了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建设指导、农民权益维护与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这些工作上级考核指标都很具体,任务较重,而区农经站目前仅有6名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二)人员结构与工作任务不匹配

1.年龄结构不合理。调研的24家单位中,超过一半的单位存在此类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如区工信局,共有16名工作人员,其中11人年龄超过50岁,平均年龄达51岁。区农开办4名工作人员,年龄也全部在50岁以上。

2.性别结构不合理。此类情况主要反应在对性别有要求的单位,如区水利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工作都是在户外进行,譬如防汛抗旱、河道管理、堤防管理、采砂管理、水政监察等。但目前该局有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为女性,对工作正常开展有一定影响。

3.官兵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行政单位,特别是编制总数比较少的行政单位。如统战部现有领导干部远超一般工作人员,官兵比例严重失调。

(三)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1.专业能力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调研的24家单位,有6家单位提出此类问题。如区机关事务办,随着后勤保洁、保安服务的社会化,区机关事务办的主要工作转变为对机关大院建筑、设施设备的维护、规划等,所以急需懂规划、基建方面的专业人员,但目前没有一名专业人员。

2.学习能力与新岗位要求不匹配。调研过程中,有4家单位反映此类问题。如区工信局有两名公车司机,公车改革后,只能转岗从事其他的工作,但在学习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设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岗位工作要求。

3.综合素质与时代发展不协调。调研的24家单位中,一半以上存在这样的情况,突出的如区环卫处,由于武陵区的环卫保洁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共有清扫保洁车辆130多辆,需要懂得驾驶和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员,需要懂得现代垃圾处理技术的人员,而现有165名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问题,不能满足环卫事业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二、机构编制管理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形成机构编制管理不匹配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机构编制一定多年不变。由于一直以来机构编制实行的是静态管理,机构编制被“部门所有”,即使编制有富余,也不会主动退回。同时在机构编制的核定上,缺乏指导性的政策依据和定编标准,一般只是在机构改革时才对机构编制进行变动,导致部分单位即使职能已经发生变化,机构编制也多年未发生变化。该区还存在个别事业单位已经多年未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但却没有撤销,成为“僵尸”单位。

2.“三定”规定职权行使不到位。部分单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明晰等问题,职能职责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市区职能没有完全理顺,权责不对等现象相对突出,导致其开展工作畏手畏脚,职权行使难以到位。

3. 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不够,如区机关事务办无专门的规划人才,区卫计委无专门的医学人才;二是人员进出制度需完善,如干部进口方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近两年招录人员男女比例为2:7,在干部流动方面,公务员出口不畅、不同单位干部流动困难。

4. 是机构编制需求硬缺口较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政府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与日俱增,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导致部分单位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三、解决机构编制管理不匹配的建议

(一)适时调整职能,让职能配置动起来

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前提,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职能进行动态管理:一是顺应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职能。现在各方面改革推进较为迅速,形势变化也比较快,特别是市区职能经常调整,一些单位的职能职责发生变化,需要我们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如丹洲生态产业园和河洑小镇的建设管理职能下放后,需要对住房建设、城市管理、人民防空等单位的职责进行调整。二是顺应管理需要,定期调整职能。如党委系统、群团系统自2002年 “三定” 制定以来,很多单位的职能职责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区委编委办就增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文域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工作,但单位的“三定”却没有同步更新,原有“三定”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所以有必要建立定期对各单位职能职责进行梳理的机制,及时对各单位职能职责进行调整更新,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三是顺应改革需要,系统调整职能。利用机构改革的机会,对各单位的职能职责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整。2000年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3次,每次改革涉及到的单位多,过程复杂,但也正是完善、理顺各单位职能职责的最好时机,必须充分利用机构改革时机,全盘考虑、系统调整各单位职能职责,达到协调统一的目的。

(二)适时调整机构,让机构设置动起来

在平时的工作中,在机构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适时进行机构调整,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一是顺应单位需求调整机构。有时,一些单位会提出一些机构调整的报告,机构编制应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二是调研发现问题调整机构。在机构编制工作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单位机构设置不合理时,要主动调整机构。如区农林局下属股级事业单位13个,内设机构13个,调研发现单位数量多,职能重叠交叉,工作开展不顺。可整合调整事业单位和内设机构,减少工作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根据发展需要调整机构。一些单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已经没有履行原先的职责,单位名存实亡,对于这些单位,可以结合改革发展进行调整。如区供销社下属事业单位区供销学校其办学职责萎缩,而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产品及农资商品信息工作增长较快,可将区供销学校调整设立为区供销信息中心。总之,通过对机构的适时调整,让机构设置动起来。

(三)适时调整编制,让编制配备动起来

根据各单位职能变化、机构设置的情况,适时调整编制。一是职能萎缩的单位,一律核减编制;如区农机局服务范围减少,职能相对减少,可考虑核减部分编制。二是职能调整整合的单位,一律核减编制;如区农林局将下属事业单位整合,机关股室进行合并后,可核减部分编制。三是职能增加的单位,适当补充编制;如区扶贫移民局,机构升格,任务加重,可适当增加编制。通过对职能、机构变化的实时掌控,及时的让编制配备随之动起来。

(四)适时调整人员,让人力资源调配动起来

一是确立合理编制结构。依据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及承担的主要职责等,从领导职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专业结构等多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结构进行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梯次补充框架。二是在合理的编制结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考、遴选、引进人才、区外调入等多种形式,适时的补充合适的优秀人才,并且通过业务培训、作风建设等使其能迅速的适应岗位需求,完成角色转变。三是完善考评、用人机制。将干部职工的年度考核与平时的考评融为一体,客观公正的评定每个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廉,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能干、会干、肯干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让人力资源调配动起来。 (武陵区委编委办  姚选明  王鹏供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