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德市把简政放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稳妥地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一是大力压减行政审批项目。2010-2014年,市政府先后开展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对外公布了四个市政府令。其中,2010年11月公布的7号令、2012年9月公布的8号令和2014年2月公布的9号令共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0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3项、办事服务项目76项、其它事权1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6项、审批和年检事项50项,暂停行政审批项目12项,合并行政审批项目44项,使该市进入全省行政审批最少的市州行列。2014年10月公布的11号令保留市级行政审批223项,其中市级权限行政审批事项109项,市级实施武陵区、鼎城区和5个管理区行政审批67项,省级委托市级实施行政审批37项,省属驻常单位行政审批10项,总量比2003年的833项减少610项。
二是推行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改革。2010年,该市启动以“两集中、三到位”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分散在多个科室的行政审批职能向单一的行政许可办公室集中,行政许可办公室向市政务中心集中,实现所有审批项目进驻窗口到位、审批职能授权窗口到位、审批手续在窗口办理到位的目标。2011年,市直57家具备条件的单位全面建立相对集中审批制度,改变了群众办事在部门内和部门与窗口间“打转转”的现象。
三是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市级重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推行重大项目投资联合审批、建设工程报建联合审图、竣工联合验收和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四项制度,将市本级行政审批时限由3781个工作日压减至1352个工作日,压减64%。组织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12家单位对70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审批流程优化试点,取消申报资料22项、合并24项,减少审批时限214个工作日,再次整体提速39%。推行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市县两级557个部门的4338个项目全部上线运行,市本级行政审批机关全部连接到系统终端。
四是公布市本级“四清单一目录”。今年以来,市政府重点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政策清单和政府投资准入目录等“四清单一目录”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其中,权力清单明确市级权力事项2782项,在全省各市州中处于较低水平;责任清单明确部门主要职责529项,具体工作事项2891项;政策清单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从国家和省市三级迄今有效施行的1000多件政策文本中,“原汁原味”地梳理出服务企业发展和投资创业、服务农业农村、服务民生民利3个方面的政策“干货”3000多条,以问答的形式汇编成书,即将出版发行。
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012年以来,该市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职责清晰、权责一致、事财匹配的原则,先后实施海事管理、公路管理、城市管理、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向9个区县(市)、5个管理区下放事权100多项、管理机构43个、事业编制1802名、在编人员2328名、合同制人员2000多人,其中城市管理、园区管理成功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预期目标。从2014年下半年起,着手谋划和推进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协调解决了30多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争议问题,撤并市直正处级机构8个、副处级机构13个,腾出市管干部职位264个、行政编制129名。此外,还承接了全省工商、质监体制调整,推进了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体制、文化体制、商事制度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上述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持了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4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7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68.6%、152.5%、85.0%、44.7%、90.5%。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12亿元,稳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分别达625.7亿元、398.9亿元、114.8亿元,均保持2位数的增长幅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10.2%。特别可喜的是,该市产业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成功引进了中国文化旅游第一品牌华侨城集团、国内著名商业地产企业万达集团、全国知名的清洁能源公司汉能集团、国内信息技术领军企业浪潮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其中华侨城欢乐水世界已于今年6月6日正式开园,万达广场将于明年9月份建成营业。